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

《河南教育(高教)》刊登校长李蓬院士文章: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2日 信息来源:《河南教育(高教)》

《河南教育(高教)》刊登校长李蓬院士文章: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形成适应现代化河南建设需求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2年,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原高等教育论坛在郑州举行。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主题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宋争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线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期间,校长李蓬院士作了名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专题报告。此后,《河南教育(高教)》杂志刊登了报告全文,现将其转载发布。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李蓬


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中原大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原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体系,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这是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者”的应有担当。

确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更加关注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围绕大学的主要职能,在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确立新时代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理念,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等关键着力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一是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特征、最显著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思政教育、治理体系和文化生态,使党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确保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学校有效贯彻落实。

二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有一流的育人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并将其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实际成效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落实机制,全方位、立体化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建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

三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积极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大任务,根据任务需要建立大平台,依托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不断取得科技攻关新成果。同时,要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搭建合作平台、创新育人载体、建立协同机制,带动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提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改革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高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当前,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站位世界一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维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平衡,维持师资队伍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的平衡,维持资源结构、能力结构、制度结构的平衡,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五是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明确发展定位,培育学科高峰,彰显中国特色,也要很好地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聚集全球资源和一流人才共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三大核心体系

高校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载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努力建设国家人才培养高地、创新平台高地、技术研发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着力构建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人才队伍体系与科研创新体系。

第一,构建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不断向人类社会输送文明与希望,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对社会现代化及先进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支撑作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既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也是其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指标。

构建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强化人才的社会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在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宽广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此,需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设置专业培养方案,系统考虑教学组织、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和培养制度等,全方位塑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载体、手段,统筹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构建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吸纳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和要求,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搭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将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有机融合。探索跨学科教育,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其高阶思维。衔接高水平、国际化的育人资源,开展国际化联合培养,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开设国际化课程,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交流能力。为此,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造和提升课程体系,统筹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以“有机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为标准,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围绕多元出口培养,精设创新创业、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围绕留足个性发展空间,约请院士等学者走上讲台讲授前沿课程,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从激发专业兴趣与认同感出发,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需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重塑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以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综合能力为核心要素,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形成“评价一反馈一优化”的管理闭环。同时,探索综合教育评价,如以深造率为主导的学术化评价、以多元出口毕业要求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以终身发展为主导的全过程评价。借助教育教学评价,形成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快速积累高级人力资本,保持国家和区域创新活力。

第二,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创新高地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快速流动性,这就需要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更好的内外部合作实现知识共享互鉴和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作为创新人才最为集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为人才从事创新工作搭建学术产出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形成知识溢出效应,进而提升科技创新质量。

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需要加速高端人才集聚,提高人才效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用人文环境吸引人才,用诚挚感情汇聚人才,用事业平台成就人才,通过引进国际化青年才俊和一流创新团队等途径引育国家高端人才,通过推进学科特聘教授岗位与海外人才衔接、拓展海外校友和豫籍学者等渠道引进国际化青年才俊,形成梯队合理(涵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等)且引进和培育、塔尖和塔基、个人和团队并行的高水平人才引育体系。青年教师是科研的生力军,人才引育要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群体,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增加青年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支持力度,同时注重向具有海外经历的高水平博士、博士后倾斜。

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需要聚焦破解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应准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构建“体制机制+评价体系+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体系。同时,聚焦高效能治理、高能级平台、高品质服务,建立人才分类管理体系,提升制度竞争力、平台驱动力、事业涵养力、情感吸引力、文化凝聚力,贯彻人才工作新理念,构建人才工作新模式,积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准定位,汇聚全球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强大人才队伍。

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需要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定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作出的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指示,完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确立基于创新价值和贡献的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特殊领域人才评价等体系,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引导打破科研与教学割裂的状况,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改革,为人才心无旁鹫钻研业务创造条件。

第三,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体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履行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目前,河南省的国家创新髙地建设仍然存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队伍大而不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等问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其核心是根据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以科学问题为牵引,主动布局科研平台,组建高效科研团队,确定特色研究方向,并充分发挥政策、资源、评价的引导作用,推动科研团队主动谋划、主动服务。

科研创新是学科的基石,学科是科研创新的载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体系构建首先应聚焦学科方向的基础和优势,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作为科研方向,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院系的重大项目集中攻关的科研模式。

科研创新平台是科研团队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高校传统的内部组织结构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主线的“校一院一系”,学科分布在不同的二级学院,有形的物理分割和无形的行政边界难以适应跨学科研究的需求。根据知识生产方式和产业技术的变革趋势,围绕学科交叉融合,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基于国际学科前沿发展方向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在跨学科研究平台组建上率先垂范,从不同学科、学院选拔分项目的负责人、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实行相对独立的运行管理模式,给予团队灵活的自治权,在科研创新平台发展上形成合力。同时,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体系还应发挥学科优势,与其他高校探索共建跨学校、跨学科的研究集群,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共享和科研协同。

科研创新团队是科技知识生产型的高层次人才组织模式,科研创新团队的人才梯队结构和组织结构直接影响其产出效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创新团队应按照知识层次高、知识结构关联性和互补性强、年龄结构合理、核心成员稳定的原则,优选第一梯队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第二梯队中青年科研骨干、第三梯队博士生(博士后)和硕士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不仅要培育组建单个科研创新团队,还要加强相近学科中关联性强的科研创新团队的合作与协同,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发挥科研创新团队的集群效应。

同时,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体系应根据科研创新团队的阶段性特征,建立兼具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团队导向的奖励方式和绩效评价。此外,还要重视科研创新团队的文化建设,构建基于共同认知的团队规范、信仰、价值观,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创造力。

强化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三大保障体系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河南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必然选择。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是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创新主体,应积极承担“排头兵”的重任。

第一,强化社会服务体系。探索科技服务社会新型模式,融入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在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与创新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与企业的协同,提升科技服务产业行业的贡献率;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重视高端智库建设,通过协同、集成、系统研究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产出高质量的咨政报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第二,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完善机构设置,优化管理服务模式。坚持学术本位,整合学术资源,推进管理服务部门改革,建立大职能、宽范围、重服务的综合性大部门,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与科研服务系统,构建高效、便捷、协调的运行机制,完善部门服务满意度评价机制。

第三,优化资源管控体系。推进以效能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推进后勤服务模式改革,加强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打造“制度建设一执行监督一考核评价”闭环式内部控制体系;健全风险隐患排査化解机制,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综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与世界一流,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助推现代化河南和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作者在第二届中原高等教育论坛上的报告,已经作者审定)

分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