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2021级研究生中共党员郭艺炜来说,2022年2月23日是个特别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她多了一重身份,成为河南省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第1077例捐献者。
响应号召·加入中华骨髓库
2016年10月,郭艺炜在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宣传活动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了一定的了解。受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感染,身为党员的她积极响应号召,填写《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意书》,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名志愿者。
2021年底,郭艺炜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我觉得能够有机会救人一命,是我的幸运,没有犹豫就同意了捐献。”郭艺炜说。最初,郭艺炜的父母得知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时都很担心她的身体,以为这会对她的身体造成伤害。郭艺炜的父亲也是一名党员,他一直教育女儿要有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思想觉悟。郭艺炜的姐姐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重症血液病患者治疗的关键性,也清楚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捐献者身体是没有负面影响的。经过郭艺炜和姐姐对父母细致的科普和反复沟通,他们最终同意并积极支持女儿的志愿行为。
正因为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有父亲的教导与熏陶,才让郭艺炜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这一次选择。
救命善举·捐献造血干细胞
初配完成,在进行了抽血采样、高分配型、体检等流程后,中华骨髓库制定了详细的采集计划,为郭艺炜安排了捐献。“对我来说,每通过一个环节我就更开心一点,希望能早点进行正式捐献。”她表示。
从2月19号开始,郭艺炜每天早晚要各打一次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即动员剂,目的是将骨髓腔中的造血干细胞部分调动到外周血液循环中。2月23号早上打完动员剂后,郭艺炜正式开始捐献。医务人员从她的一侧手臂静脉采血,经过血细胞分离机获取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其余血液成分再由另一侧手臂静脉回输到体内。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三四个小时。“这个过程确实是有点疼的,但是完全可以承受。”郭艺炜回忆说,“从决定去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就没有任何动摇。打针、抽血带来的小疼痛根本算不上什么。”
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当天,郑州大学医学院机关党总支书记、郑州大学红十字会秘书长任义到病房中看望了还在休养的郭艺炜,并亲自为其送去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郭艺炜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救命的善举,应当对其进行褒奖!”任义高度赞扬和肯定了郭艺炜的捐献行为。郑州大学党委研工部李旭东部长,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徐明亮副院长和王汇副书记在得知郭艺炜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后,也前往宿舍看望慰问,希望她安心调养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领导老师们对郭艺炜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赞扬了奉献精神。李旭东谈到:“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研究生品德、品行、品格教育引导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在平常。郭艺炜同学的捐献善举和爱心奉献,是她博爱仁德、人道向善高尚品格的充分体现,更是对学校“求实·担当”校训最有力的践行。这种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大爱,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也必将引领更多的同学去传递人间大爱。”郭艺炜不仅挽救了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还为全校师生树立了榜样。
生命接力·愿爱的传递延续
在郭艺炜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作为一名党员,她始终牢记入党誓词,愿意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她知道造血干细胞的配型几率很低,尤其非亲缘之间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一百万分之一,能够配型成功就是缘分。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郭艺炜的勇气和爱心不仅为患者送去了“生命的火种”,更带动了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她身边很多同学开始关注、并有意愿参与到捐献中,希望有机会帮助别人。她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但能够用自己的经历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队伍中,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郭艺炜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捐献者可能需要忍受几天的浑身酸痛,但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这是一次重生的机会。她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去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自愿加入到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队伍中。多一份血样入库,患者就多了一点生的希望。
据悉,目前河南已有14.7万人加入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行列,成功捐献者已经超过了1000例,但这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如果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符合无偿献血条件,有献血经历,家人支持的健康公民,均可以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符合报名条件者,可以拨打当地红十字会电话咨询、报名。郑州市志愿者可以直接到同乐路9号省血液中心和大学路献血屋入库。
郭艺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她的大爱义举,给濒临绝境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点亮了患者的生命之光,创造出新的生命奇迹。愿世间所有爱的传递都能够生生不息!(李艳丽 王汇 撰稿)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2021级研究生中共党员郭艺炜捐献造血干细胞